当前位置:燕窝的做法大全-燕窝的吃法与禁忌娱乐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2022-10-06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个人资料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1920年10月17日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美国好莱坞演员。

17岁就在百老汇赢得了明星的地位,在由霍华德·霍克斯执导的《红河》一片中初登银幕,获得三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和一次最佳男配角提名。

1966年7月23日,因心脏病突发死于家中,终年45岁。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早年经历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1920年10月17日出生于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的奥哈马。父亲威廉·克利夫特是长期工作于纽约华尔街的成功股票经济人,母亲埃塞尔是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蒙迪还有一个哥哥布鲁克斯,和双胞胎姐姐罗贝塔。

父亲在外工作的日子,母亲便带着三个孩子进行漫长的欧洲之旅或是在百慕大的第二个家里打发时间。日子富裕且无忧无虑。但这一切并不长久,1930年,华尔街股市崩溃,父亲事业受挫,举家搬往佛罗里达的小房子,10岁的蒙迪必须开始学习接受另一种人生。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演艺经历

13岁时,蒙迪加入了当地的一个小剧团,开始尝试表演。当他第一次站上舞台时,他的母亲惊异的发现舞台上的蒙迪竟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光芒四射。给了家人一个不小惊喜。无可挑剔的脸孔和巨大的明星潜质注定他与舞台结缘。 他从小就是个非常漂亮的男孩,远胜他的哥哥,即使是双胞胎的姐姐,也与他不在一个档次。他的发色金色偏棕,在彩色照片里是金棕色,显得阳光十足;在黑白照片里是棕黑色,显得冷冽忧郁,这使他拥有了双重气质,他就是天生的明星,于是母亲开始推动蒙迪踏向演艺的新生涯。出于表演的热爱,蒙迪迷恋上了百老汇的戏剧舞台,而百老汇很快也对他这种执著给予了丰厚回报。

之后蒙迪的家从佛罗里达搬往马萨诸塞,不久后又搬往曼哈顿。他进入百老汇后参演的第一个角色是《Fly Away Home》,在《Dame Nature》中他首次登上了男主角的位置,这一角色的成功也为他在百老汇赢得了明星的地位,这时的蒙迪仅仅17岁。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蒙迪接连主演了一系列舞台剧,很多男女演员怀着明星梦前往好莱坞寻找机会,这种情况在蒙哥马利.克里夫特身上却是正好相反。他拥有高贵气质,完美外表,在好莱坞的新一轮造星计划开始时,他已是百老汇的一颗闪亮的明星了。

好莱坞的制作人、导演很早便看到了蒙迪的巨大潜质,执着地纠缠着他,想让他早日登上大荧幕,他爱演戏,但仅限于舞台,一直到26岁,他才回应了他们的努力。但在与MGM公司的谈判中,他态度强硬的坚持自己决定前往好莱坞的期限,谈判由此陷入僵局,他毫不退让的离开了办公室。几乎同时,United Artists立即表示接受蒙迪的所有要求。在纷至沓来的剧本邀请中,有一个剧本引起了蒙迪的兴趣,这便是《红河》,他将有幸饰演"西部片之王"约翰·韦恩的儿子,壮阔的西部荒原再加上蒙迪年轻的身影,他的眼神里满是少年人特有的明朗与狂野,片中唯一女主角的芳心,自然不会旁落。从百老汇一步跨到好莱坞,并没有改变他献身舞台表演的初衷,但这些也赋予他的人生更多异乎寻常的新经验。初登大荧幕的蒙迪,立即引来一片惊呼,他的脸立体刚毅、棱角分明、不苟言笑,兼具野性和温柔的双重魔力,无论哪个角度都完美无缺。

继《红河》之后,蒙迪在由弗雷德.齐纳曼执导的影片《乱世孤雏》(其实这是蒙哥马利克里夫特最先上映的电影,同年《红河》上映扮演送战争遗孤回归家园的士兵,他的表演自然流畅,张弛有度,通过这部片子,他第一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他在好莱坞的地位也得到确立。成功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他知道自己追求什么。

来到好莱坞也使蒙迪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其中堪称密友的恐怕要数伊丽莎白.泰勒。两人结识于《郎心如铁》(A Place in the Sun),蒙迪的角色是一个负心人,出身底层的他为了娶到有钱的表妹,而把碍事的旧情人推下水淹死。这部影片为蒙迪拓展了新的表演空间,他的角色表情之无辜,手段之狠辣,为他获得了第二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在《郎心如铁》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湖畔边的车里,蒙哥马利靠在泰勒的肩上,微闭着双眼,就像一个孩子偎依在母亲怀里,温暖而又悲伤。男观众的反应则是千差万别,崇拜,爱慕,嫉妒,恨,有的人甚至会说:"他这种人会早死的。"就像对待《泰坦尼克号》里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杰克一样。是啊,如果他活着,别的男人真是不太好混。

17岁的泰勒初次见到蒙哥马利的那个晚上,让她终身难忘。当时她回到家中,兴奋跑去告诉母亲她认识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男人,她一脸神往的回想着蒙哥马利的笑貌音容(虽然他们刚刚分开,但是泰勒已经在想念他了):他是个奇特的男人,我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好像对什么事情都很认真。他的思想很复杂,我要了解他。

这之后,只要是出现跟蒙哥马利有关的事情,泰勒的这种一往情深又有些好奇的表情就会出现,一生都是这样。蒙哥马利的容貌与神情举止中,似乎总在流动着奇特的密码,泰勒接收并且读懂了,但是她总觉得不够。

导演的细心和蒙哥马利的专注对泰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她自小接触电影以来第一次感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认识蒙哥马利之后,她不再像小公主那样对导演的要求生气,也意识到自己的演技确实平庸。特别看到影片中与蒙哥马利亲密无间的镜头时,她激动不已,甚至有些不安。这部电影成为了泰勒演艺生涯中真正的启蒙作品。

从那时起,泰勒就像粘糕一样粘上了蒙哥马利。他们最终结成了一种终生的,有些复杂而又十分亲密的关系。按泰勒自己的说法是,从第一次见到蒙哥马利,她就变成了他身后的一块粘糕,她要死死粘着他,谁也别想把她揭下来。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她做到了。

蒙迪凭借在大荧幕上的精湛演绎,曾先后获得过四个奥斯卡提名,每次却总是那么不走运地与命运之神擦肩而过。

蒙迪当的脸部线条有种令人难以想象的魅力,被媒体称为"葛丽泰·嘉宝之后另一张最合适上镜的脸",摄影机的镜头永远对他微笑,为他神魂颠倒。有人这样形容他的脸 他长着一张棱角分明的脸,面孔像钢铁般坚毅,他面部的英俊几乎符合所有苛刻的美学标准。他的皮肤并不是那种奶油小生的光滑白皙,而是带着些许风霜刻画过的粗糙,更具男人特有的风采。还有人说蒙哥马利在银幕上展现的几乎是极致的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找不出毛病。有些蒙哥马利的崇拜者"研究"过他的宣传照片后,这样形容:当光线滑过他的脸庞,投射出来的阴影都仿佛经过精确计算,呈现出最完美动人的轮廓。

说到蒙迪的形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气质。一般的帅哥都是挺拔而英俊。蒙哥马利却不是的,他身材是高大,背部却稍稍弯曲,有点小驼背,这反而让他具备一种独特的气质。他凝视人的眼神也很不同,目光中有种要被折断的脆弱,仿佛他永远伤害不到别人,别人却很容易就能伤害他。看到他时,人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并不是把每一处都造得合乎标准,但当这些鬼斧神工的创造奇特地融合到一起的时候,整个人会呈显一种摄人心魄的灵魂之美。

尽管拥有不可仿制的雕塑般的五官,蒙迪清醒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态度坚决、目标明确 我并不古怪。我努力成为一个演员;不是电影明星,而是一个演员。正是由于这种近乎偏执的执着,让他确立了在好莱坞电影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个人轶事

蒙迪与马龙·白兰度在《百战雄狮》中有过精彩的合作。这是蒙迪车祸后一年的事,两人曾一同到朋友家里去做客。回忆起那次的做客,这位朋友激动的说,能同时见到蒙哥马利与白兰度,简直是视觉的盛宴,两人都那么仪表出众,都长得很美,唯一不同的是,白兰度是感性美,蒙哥马利是理性美。

做客期间,两人还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影象资料。两人用简单的道具演起了搞笑剧,白兰度演持刀打劫的坏人,蒙迪演只顾埋头看报的书呆子,直到白兰度用刀子割断了他的领带,这位书呆子才惊恐的逃开。还有一段,蒙迪演烂醉如泥的酒鬼,白兰度演挺着可怕胸部不断想引起酒鬼注意的女人。

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白兰度的名望更高,因此有人认为在演技上蒙迪是白兰度的追随者,但作为方法派的先驱人物,蒙迪的资历更深,又有人认为白兰度踏上方法派之路是受蒙迪影响;在默契的搞笑剧中,完全看不出两人有分个强弱的趋势,有的只是英雄识英雄的惺惺相惜。

不过这种影迷热中的比较,媒体期待的火星撞地球,令同样情绪化的两个死硬派非常不爽,《百战雄狮》开拍后,白兰度突然宣布他绝不和蒙迪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除非蒙迪饰演的角色死了,而蒙迪也不置可否,其中原由不得而知。

50年代,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和马龙·白兰度并驾为年轻人的偶像,詹姆斯·迪恩同时崇拜他们两人,在他的电影里,可以同时看到白兰度的狂野、不羁与叛逆,蒙迪的懒散、漠然与颓美。

詹姆斯·迪恩在演出了第一部影片之后,曾给蒙迪打过一个电话,可惜当时电话那头的蒙迪无暇他顾。迪恩死后蒙迪才看到他演的电影。一次酒后他哭着对朋友说:我很后悔。

蒙迪同伊丽莎白结识于《郎心如铁》(A Place in the Sun),这部影片为蒙迪拓展了新的表演空间,这个角色表情无辜,手段狠辣,精湛的演绎让他获得了第二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所有人在这部影片公映后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是电影史上最美的一对!好莱坞的金童玉女由此诞生!"

在多年后伊丽莎白的同名自传电影里,这样描述两人的相识:伊丽莎白到片厂的第一眼就爱上了蒙迪,在戏里,她假戏真做地向他奉上初恋,在一场吻戏中,她热烈的吻他,但导演卡声刚落,他却立刻跑开了。

伊丽莎白上门拜访,却看到他与一男子正在亲密地讨论度假,她立刻逃了出来,蒙迪在花园追上了她,伤感地问她:"你恨我吗?"即使在今时今日的美国,同性感情都无法获得公众的认同,在那时等同于禁忌,但伊丽莎白战胜了个人的感情与世俗的偏见,她握着他的手反问:"恨你?不,蒙迪,我爱你!"

他总是有自己的坚持,在认为自己应该休息的时候就会毅然息影几年,得失全不顾及。他貌似温和,骨子里却透着与身俱来的傲气和不妥协。

蒙迪可能是好莱坞历史上对角色最挑剔的演员,他拒绝了很多能够大红大紫的角色,他拒绝出演《日落大道》男主角的理由更是离奇,因为他不愿意在戏中和老女人谈情说爱。很多人为他惋惜,而他全不理会,坚持只演自己认为值得演的角色,却丝毫不关心这些角色能给他带来什么。

对伊丽莎白却不同,她是蒙迪合作过最多次的演员,继《郎心似铁》后,两人又合演了《雨树县》,《夏日痴魂》,后两部戏蒙迪甚至剧本都不看一眼就确定演出。伊丽莎白从此化感情为友情,成就了一段相伴终身的宝贵友谊。

蒙迪这一生,注定命运多舛。如果没有1956年5月的一个晚上发生的事,蒙迪的一生会怎样发展,真的很难猜测。但不幸的是,该来的没有人能躲的掉。

1956年5月12日晚上,伊丽莎白·泰勒在乡间别墅举行了一个晚宴,蒙迪喝了几杯后最先离开,他开着车在不熟悉的小道上行驶,与前方突现的电话亭撞个正着。闻讯赶来的伊丽莎白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敢与果断,她不断地呵退蜂拥而至抢新闻的记者,爬进车里,用手掏出蒙迪撞碎的牙齿,以免噎住喉咙使他窒息,摘下丝巾为他紧急包扎,帮助抬他上救护车,送他到医院,一直守到他度过危险期。

这次事故不但毁掉了他的下巴和半边脸,也让他颓废消沉。他靠酗酒和药物麻醉自己,他的性格和行为变得古怪,片商和朋友们纷纷远离他,更让他在痛苦和迷茫中欲罢不能。

唯独伊丽莎白仍然是他最忠实的朋友,她运用其影响力为他争取了《夏日痴魂》中的角色,饰演一名脑外科医生,这是他的电影生涯的低潮,在拍片时,他沉迷于酒精之中不能自拔,导演和制片人都想要辞掉他,但伊丽莎白和合演的凯瑟琳·赫本却联合起来威胁他们,如果蒙迪不干她们也都退出。

每次在蒙迪最困难的时候,伊丽莎白都会不惜一切地挺身而出,奋力为蒙迪摆脱难关,她对他的这种最无私最感人的关爱一直到蒙迪生命的最后一刻。

毁容后的蒙哥马利再也没有从打击中恢复过来。他一蹶不振,完全离不开药物和酒,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可怕的自我毁灭主宰了他的生活。熬到1964年,蒙哥马利已经病魔缠身,再加上过度饮酒,他几乎丧失生活的信心。

这个我们也不难理解,对一个靠面孔吃饭的演员,没有什么是比毁容更难面对的打击了。 蒙迪健康状况越来越糟糕,与此同时,他正经受着孤独的折磨,他对家人隐瞒着自己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仍坚持不懈地拍片。期间,与马龙白兰度合演了《百战雄狮》,与克拉克·盖博和玛丽莲·梦露主演了《乱点鸳鸯谱》(这是梦露最后一部电影)。1961年,蒙迪还出演了《纽伦堡的审判》(Judgement at Nuremburg),他的出色演出为他获得了第四次奥斯卡提名,不过遗憾的是,这终究是一个难圆的梦。

伊丽莎白极力筹备着两人的第四次合作,续写这对好莱坞金童玉女的传奇;但他没有等到《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的开拍,于1966年7月23日心脏病猝然离世。 蒙迪至死孑然一身,时年45岁,长眠于纽约布鲁克林的。

蒙哥马利死后,泰勒对记者说:我深深爱着他,他是我的兄弟,我最昂贵的朋友。 私下里,她告诉她的朋友,蒙哥马利死后很多年,她每次看到他的名字,仍然会黯然神伤。蒙哥马利·克利夫特一生多次荣获奥斯卡提名却最终与之擦肩而过。与此同时,银幕故事里他身边美女如云:伊丽莎白·泰勒,凯瑟琳·赫本,玛丽莲·梦露,但他至死仍是孑然一身。

主要作品 上映时间剧名扮演角色导演1966谍网惊魂Prof. James Bower----1962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961纽伦堡的审判 Rudolph Petersen----1961乱点鸳鸯谱 Perce Howland----1960狂澜春醒 Chuck Glover----1959夏日惊魂 Dr. Cukrowicz----1958百战雄狮 Noah Ackerman----1958寂寞孤心Adam White----1957战国佳人 John Wickliff Shawnessy----1953乱世忠魂 Robert E. Lee Prewitt----1953终站 Giovanni Doria----1953忏情记 Father Michael Logan----1951郎心似铁 George Eastman----1950空投艳史 Sgt. 1st Class Danny MacCullough----1949女继承人 Morris Townsend----1948红河 Matt Garth----1948乱世孤雏 Ralph Stevenson----

参考资料:

Fly Away Home (1934)

Jubilee (1935)

Your Obedient Husband (1938)

Eye on the Sparrow (1938)

The Wind and the Rain (1938)

Dame Nature (1938)

The Mother (1939)

There Shall be No Night (1940)

Mexican Mural (1942)

The Skin of Our Teeth (1942)

Our Town(1944)

The Searching Wind (1944)

Foxhole in the Parlor (1945)

You Touched Me! (1945)

The Seagull (1954)

获奖记录

来源

后世纪念